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

課後課

民唱培養吉他手的唯一管道
僅此課後練習
從彈指之間到基礎樂理
從古典吉他到FINGERSTYLE
每一吋的繭,象徵著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
悠揚的弦音,是我們的成果

平時的社課

民唱的社課就像是一場接著一場精采的民歌演出,
每堂課約可教3-4首民歌
不僅如此,
我們更多方涉略
分為四大主軸


一:手語課
主要是傳承手語社的精髓,將手語發揚光大。

二:戲劇課
戲劇也是民唱不可或缺的元素,從串場到小隊戲
每一個表演都要演戲

三:創作課
創作是我們的招牌,唯有自己寫的歌,
才是自己的歌

四:歌唱課
當一位好的民歌手,就要有好的歌聲
歌唱技巧是絕對要訓練的。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民唱社的活動

我們民唱社一年有許多活動    包括
送舊民23的第一個活動
迎新迎新是辦給剛進入武陵這個大家庭的小高一們的活動
學術學術,一顆小魔豆   一個關於成長與夢想的故事
耶誕:耶誕,一個溫馨的晚上
寒訓寒訓就是不畏寒風  在草原上打滾的超熱血活動!!!
菩提之家、寬福到社福機構敎唱   讓更多人認識民歌~
社慶民唱社壓軸的重頭戲,社慶   一整年的努力在這天開花結果

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

民唱社所教的歌

現今,許多珍貴古老的民歌已經失傳了,我們民唱社去蕪存菁,將有名動聽的民歌流了下來。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民歌的優美吧。
例如:<告別憂傷>




這是我們琅琅上口的主題曲,是一首輕快的曲子


又例如<夢一場>





悠揚美妙的歌聲,簡單和諧的音樂,正是我們的真諦。


再一首經典的歌<這一季思念的漂泊>


民歌的衰敗




台灣民歌運動沒落的原因可分列如下:
政治氣氛轉變
台灣政治氣氛轉變是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主要因素。1980年代末期起,隨著政治上的開放黨禁、解嚴與本土化運動興起,台灣的大學與知識界氣氛轉向批判中國文化霸權、爭論鄉土文學與中華文化異同,「校園民歌」中隱藏的中國風格與單純清新的文學氣息,與新興的回歸台灣本土草根文化的號召格格不入。「校園民歌」甚至被認為不再是自己的歌,而被部分藝文與政界人士視為是遠離群眾、風花雪月與政治上保守意識、代表北京話與外來政權殖民、外省人文化的一種象徵。校園「民」歌的正當性基礎從自己的基地--台灣的大學校園開始瓦解,支持者流失,遂漸式微。隨之而起來是1990年代中期起,台灣另一階段流行音樂發展。
社會商業化、現代化的進展


此趨勢使「校園民歌」的經濟與社會環境開始改變,唱片業者以獲利為導向,美歐影音產品大舉進入台灣,「校園民歌」單薄的技術水平和樸素的內容變得難以與時代和市場趨勢相搭配,各唱片公司以大資本的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流行歌手傾銷市場。商業化趨勢也使大學校園早期的社會文藝孤島地位被分割瓦解,所謂「校園」民歌的最後基地--大學校園也不復存在,甚至台灣本土化運動也無法接收「校園民歌」退潮後的校園市場,而必須從新興的小眾場域(pub、社運活動、地方政府舉辦的音樂節活動等)出發,抵抗商業化與市場或的衝擊。1982年金韻獎停辦,海山唱片結束營業,預示了校園民歌運動沒落的命運。1990年代以後,以林強、陳明章、陳昇等人為代表的台灣新歌謠曾一度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。但未久即被商品拜物教的日韓偶像生產模式潮流所淹沒。
民歌作者與演唱者的星散與精神傳承


基於前述政治、社會原因與個人的生涯規劃,校園民歌運動的主要人物、歌手畢業後出國深造、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斷層,音樂風格後繼無人。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、齊豫、羅大佑等轉赴香港與大陸發展,少數歌手與作者投入新的商業化音樂和綜藝事業,擔任主持、選秀評審(如黃韻玲)的工作。多數人則完全終止創作和演出,轉入廣播界(如鄭怡)、宗教媒體(如殷正洋),甚至移民海外而銷聲匿跡,台灣「校園民歌」運動的時代遂全面結束。時至今日,「校園民歌」成為台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懷舊的象徵,並留存於KTV與懷舊的中低價音像製品市場中。


不同於台灣因政治紛圍改變,產生本土化的音樂潮流,在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等華人聚居地,台灣的「校園民歌」仍受到歡迎。「校園民歌」與部份演唱者於1980年代中後加入中國大陸市場,對其華語歌曲的發展也留下深刻影響。除此之外,中視2009年八點檔連續劇光陰的故事裡亦使用校園民歌作為配樂。日韓改編國、粵浪潮 踏入1984年,日韓改編國粵熱潮因譚詠麟的《愛在深秋》而不斷冒起,令更多港台及大陸歌手乘機仿效;再加上85至87年間,大量充滿情慾的粵語作品充斥香港樂壇,結果導致校園民歌風氣於88年起進入完全沒落之狀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(資料來源 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0%A1%E5%9C%92%E6%B0%91%E6%AD%8C)


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

校園民歌簡介


    1976年,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, 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,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,改寫自蔣勳的「少年中國」,是揭開校園民歌 序幕的變點,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了一片民歌運動。



青年學子主導的校園民歌,由於當時國內外政治變局的背景下,使民歌早期由校園裏少數青年學子的宣洩, 突然成為一個全國關切的民歌運動,反映年輕學子對於民族文化、自我追尋的熱情,成為音樂的一股清流。 但政治的涉入,卻造成兩極化的發展:或與商業結合,轉成商業流行歌曲(1977年起新格唱片的金韻獎); 或與反對勢力結合,成為政治反對歌曲,也造成了校園民歌的式微,不再只是單純的年輕人唱自己的歌。 但今日再來回顧這些校園民歌,仍然教人回味無窮,也許那是我們走過的年代,那已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了。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引自http://www.e-chinese.org/campussong/Rock.html)
   


民歌在流行歌強力的衝擊之下,逐漸沒落,成為音樂課本上幾行文字的敘述,成為老一輩的童年回憶。校園的民歌社團正快速地消逝,而現今仍存在的,似乎只剩武陵高中,而我們的使命就是將這珍貴的文化好好的傳承下去。今年是第24屆,期望之後能遇見來自30屆甚至50屆的小高中生,依舊堅持夢想,依舊如此純真動聽。
      以下是我們社慶的表演





民歌以主題根大致可以分為:
  • 懷古與歷史--龍的傳人、唐山子民、中華之愛、易水寒、古國今昔、俠客、我心似清泉
  • 鄉愁--鄉愁四韻、歸去來兮、歸人沙城、漁唱、出塞曲、偶然、蘆歌
  • 詩詞--釵頭鳳、雨霖鈴、楓橋夜泊、好了歌、鄉愁四韻、民歌、鄉愁、再別康橋、偈
  • 文化經驗--廟會、月琴、今山古道、鄉間小路、晚霞滿漁船
  • 台灣常民生活--雨中即景、酒干可賣無、外婆的澎湖灣、鄉居記趣、正月調、鹿港小鎮、拼宵夜
  • 流浪、告別與回歸--橄欖樹、浮雲遊子、曠野寄情、就要揮別、匆匆的走、再別康橋、露莎蘭、告別憂傷
  • 遺忘--被遺忘的時光、微風往事、忘川、讓我們看雲去
  • 童年童稚--捉泥鰍、童年、老師斯卡也達、他們說
  • 自然懷想--秋蟬、小貝殼、小草、聽泉、守住這一片陽光、七月涼山、露莎蘭、蝸牛與黃鸝鳥、夕陽伴我歸、蘭花草
  • 愛情--你那好冷的小手、小秘密、風告訴我、如果、神話、偶然、木棉道、拜訪春天、小茉莉、忘了我是誰、阿美阿美、離開你走近你、風中的往事、 生命中的陽光、歡顏、走在雨中、陽光和小雨、守著陽光守著你、天天天藍、忘了我是誰、恰似你的溫柔、為何夢見他、野百合也有春天、夢的衣裳、深秋濃濃的楓紅裡、圈兒詞
  • 友情、親情--看我聽我、歌聲滿行囊、偶然、走向我走向你、好好愛我、那一盆火
  • 勵志、和平--小草、祈禱、生命的陽光、春天帶來新希望、陽光和小雨、尋

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

民唱社慶     <航班2399   過去<->未來   We belong to sometime>
時間:2012/5/13(日) 下午一點入場,一點半開始
地點:武陵高中活動中心

穿梭過去與未來,在此找到夢中的理想

歡迎大家來參加喔!